豆瓣网技术架构演进:从单服务器到千万级用户
需积分: 18 1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1
收藏 3.11MB PDF 举报
"这篇文档详细记录了豆瓣网技术架构从早期到2009年的演进历程,包括豆瓣网的基本介绍、用户数据、服务器配置、技术选型等关键信息。"
在2005年3月上线的豆瓣网,是一个以分享和发现为核心的社交平台,涵盖读书、电影、音乐、小组、同城、九点等多个板块,同时提供了个人中心和友邻功能。随着用户的增长,至2009年4月,豆瓣网拥有约2.8百万注册用户,其中约四分之一为活跃用户,此外还有千万级别的非注册用户。每日处理2000万条动态请求,高峰期每秒可达500到600次。在当时的架构中,豆瓣网使用了23台普通PC服务器,其中12台用于线上服务,总计38GB的memcached缓存。
硬件配置方面,豆瓣网采用了单核AMDAthlon 64 1.8GHz的1U服务器,内存1GB,硬盘160GB SATA,运行Gentoo Linux操作系统。技术栈上,他们选择了MySQL数据库,配合Lighttpd+SCGI(通过shire)作为Web服务器,以及Quixote Python Web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还使用了memcached进行缓存优化,以提高性能。Gentoo Linux因其易于维护、安全性和灵活的包管理系统(ebuild)而被选用。
在数据库层面,考虑到豆瓣网以读取为主的特性,MySQL的MyISAM引擎被用于处理写少读多的场景,而InnoDB则用于支持读写并发较高的需求。同时,为了备份和容灾,他们实施了MySQL的复制功能。Python作为开发语言,因其快速开发能力、丰富的内置库和成熟的第三方库而被豆瓣网采用。Quixote作为Web框架,因其简洁、轻量级和对RESTful风格URL的良好支持,成为了当时没有Django、TurboGears和Pylons等现代框架时的合适选择。
豆瓣网的技术架构在2009年体现了当时互联网初创公司普遍的技术路线,即基于开源组件构建高效且成本效益高的系统,通过合理的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满足了大规模用户和高并发访问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豆瓣网的技术架构无疑会继续发展和演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技术趋势。
2013-01-23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伟堂
- 粉丝: 156
- 资源: 9
最新资源
- 深入浅出:自定义 Grunt 任务的实践指南
- 网络物理突变工具的多点路径规划实现与分析
- multifeed: 实现多作者间的超核心共享与同步技术
- C++商品交易系统实习项目详细要求
- macOS系统Python模块whl包安装教程
- 掌握fullstackJS:构建React框架与快速开发应用
- React-Purify: 实现React组件纯净方法的工具介绍
- deck.js:构建现代HTML演示的JavaScript库
- nunn:现代C++17实现的机器学习库开源项目
- Python安装包 Acquisition-4.12-cp35-cp35m-win_amd64.whl.zip 使用说明
- Amaranthus-tuberculatus基因组分析脚本集
- Ubuntu 12.04下Realtek RTL8821AE驱动的向后移植指南
- 掌握Jest环境下的最新jsdom功能
- CAGI Toolkit:开源Asterisk PBX的AGI应用开发
- MyDropDemo: 体验QGraphicsView的拖放功能
- 远程FPGA平台上的Quartus II17.1 LCD色块闪烁现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