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1978-2005

12 下载量 1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3 收藏 334KB PDF 举报
"中国经济周期及波动浅析:1978-2005" 这篇论文是由单晓燕发表的,探讨了1978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及其原因。作者运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剩余法和HP滤波法,来研究这段时期的经济波动情况。HP滤波法通常用于消除时间序列中的趋势成分,揭示周期性变化,而剩余法则关注经济产出波动背后的驱动因素。 文章首先引出了经济周期的概念,定义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非定时的、反复出现的扩张与收缩过程,涉及多个经济领域的同步波动。经济周期的长度通常在一年以上,有时可达十年或更久。这一现象在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尽管难以预测,但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来理解并减轻其负面影响。 论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第二部分是理论与文献回顾,回顾了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和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强调了实证分析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的核心,利用数据对1978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探讨了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可能原因,如通货膨胀和GDP构成的变化,特别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是影响经济产出波动的主要因素。最后,第五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在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会关注GDP的构成,因为不同的经济部门对周期性波动的敏感度不同。例如,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的变化动态会影响经济的整体波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往往对经济周期有显著影响,因为这些投资的大规模增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 这篇论文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旨在揭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应对经济波动带来的挑战,减少其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理解,也为未来经济周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