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1703002班熊健羽:排序算法实验对比研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143KB DOCX 举报
本实验报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熊健羽同学于2018年12月27日完成,针对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必修实验项目——排序方法的实现与实验比较。实验内容涉及了三种经典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与快速排序、插入排序与希尔排序,以及选择排序与堆排序。 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际编程实现这些排序算法,观察并分析不同规模和分布的数据如何影响排序方法的运行时间,即绘制T(n)(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输入规模的关系)曲线,并将其与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实验环境提供了Intel Core i5处理器和集成/独立显卡,以及8GB物理内存和大容量硬盘。软件环境包括Windows 10操作系统和MinGW-W64编译器,开发工具包括VScode和code::blocks IDE。 数据结构方面,采用了线性表结构,包含关键字和其它字段,定义了一个名为LISTA的动态数组。实验涉及的主要函数包括: 1. `initRecords`:用于初始化线性表,生成随机数据,无需其他函数调用。 2. `bubbleSort`:实现了冒泡排序算法,同样不依赖其他函数。 3. `printKey`:用于打印线性表的关键字,无需额外函数支持。 4. `findPivot`:在快速排序中寻找基准点,处理相同元素的情况,没有外部函数调用。 5. `swap`:提供基本的值交换功能,作为内部函数使用。 6. `partition`:快速排序中的分区操作,也是独立实现。 实验设计部分强调了数据结构的定义,主程序流程图以及各函数间的调用关系,这有助于理解算法的执行逻辑。通过对不同规模数据的处理,学生不仅锻炼了编程技能,还深化了对时间复杂度和排序算法性能的理解。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熊健羽同学需仔细观察排序算法在不同规模数据下的运行效率,验证理论预期,并在实验报告中清晰地展示结果和分析。这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