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现金识别应用——马氏平均距离分析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4.74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模式识别的课件,以现金识别为例,涉及马氏平均距离的概念。数据包括不同面额(100a到100h, 50a, 20a, 10a)的现金特征向量(两个数值)及其对应的马氏距离。马氏距离是一种统计学上的距离度量,考虑了变量之间的协方差,能更好地处理变量间尺度和相关性的问题。此外,课件可能引用了Sergios Theodoridis和K. Koutroumbas的《模式识别》一书中的内容,该书在1999年由Academic Press出版,并展示了多个图例。课程还涵盖了模式识别的基本流程,包括分类、特征空间划分、寻找子区域边界、构建判别函数等步骤,并提及了Fish判别方法和一次准则函数的应用。对于多类问题,特别是没有不确定区的情况,提到了感知器训练算法。" 马氏平均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是模式识别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衡量一个点与一组数据集(如不同面额的现金样本)平均值之间距离的方法。这个距离考虑了数据的协方差结构,能够有效地处理变量尺度差异和相关性。在给出的数据中,每个现金样本都有两个特征(例如,宽度和长度),以及计算出的马氏距离。较大的马氏距离表示该样本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更大。 模式识别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分类**:将样本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识别不同面额的现金。 2. **特征空间的划分**:通过特征提取和降维技术,将原始数据映射到一个更适合分类的空间。 3. **寻求子区域的界面**:定义类别间的边界,这些边界是分类决策的依据。 4. **判别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来判断样本属于哪个类别,通常基于样本的特征向量。 5. **判别函数的结构与参数的确定**: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学习,确定判别函数的形式和参数。 6. **应用**:待识别的新样本通过判别函数得到所属类别。 在处理多类问题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算法。例如,感知器训练算法是一种在线学习算法,适用于线性可分的情况,能够逐步调整权重以找到最佳分类边界。在多类问题中,如果不存在不确定区,意味着每个样本应被明确地分配到一个类别,感知器算法可以有效地找到这些类别边界。 提到的Fish判别方法基于Fisher的线性判别分析(LDA),它通过最大化类间距离和最小化类内距离来寻找最优的投影方向,从而达到分类目的。一次准则函数和梯度下降法则是优化问题中常用的求解工具,它们也可以用于多类问题的分类。 这个课件提供了模式识别的基础理论和具体应用,特别是通过马氏距离来进行现金识别的例子,同时也涵盖了模式识别的多种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