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网络层详解-服务、互联与协议解析

需积分: 32 15 下载量 1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1 收藏 95KB DOC 举报
在《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五版)第四章中,主要探讨了网络层的关键概念和理论。网络层作为通信协议栈中的重要环节,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服务模式: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和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首先,面向连接的服务如虚电路,类似于电话系统中的预定线路,预先分配网络资源,确保分组传输的可靠性和时限性。这种服务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服务质量保证,但缺点是路由器设计较为复杂,网络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则更像是邮件系统,不预先建立连接,而是尽力传递,优点是适应性强,对网络资源要求较低,但无法保证数据顺序和完整性。 网络互连的意义在于扩展用户可用的资源和通信范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不同网络的寻址规则、最大分组尺寸、接入机制、超时控制、差错恢复策略、路由选择算法、用户访问控制以及服务类型(如面向连接与无连接)。这些问题是进行网络互联时必须协调解决的。 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处理物理层通信,网桥在数据链路层进行帧的转发,路由器处理网络层的包,而桥路器则是网桥和路由器功能的融合。网关则存在于网络层以上,负责不同网络间的数据转换和协议翻译。 协议层面,IP协议是网络层的核心,负责不同网络间的路由和数据包传递,配合其他协议如ARP(地址解析协议)来处理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RARP则反之,用于从硬件地址查找IP地址。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则提供错误报告和查询功能,帮助优化数据包的传递成功率。此外,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用于管理组播通信,维护本地网络内组成员的关系。 IP地址被划分为五类,每个类别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A类地址网络号占1个字节,B类地址网络号占2个字节,C类地址网络号占3个字节,D类地址保留给多播使用,E类地址通常用于实验和未来预留。IP地址的主要特点是标识网络和主机,灵活度高,但随着地址空间的限制,IPv6的出现成为现代网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