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算法在数字识别中的应用与改进

需积分: 21 4 下载量 1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1 收藏 348KB PDF 举报
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早期的研究起源于跨学科的领域,如物理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由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恩斯特·马赫和伊万·帕夫洛夫等学者奠定了基础。尽管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视觉和条件反射等概念,但缺乏对神经元工作数学模型的具体描述。 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在20世纪40年代的工作则开启了神经网络的数学建模时代,他们证明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上可以执行任意算术和逻辑运算,被认为是神经网络研究的基石。然而,20世纪50年代晚期Frank Rosenblatt的感知机网络和学习规则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关注,展示了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上的潜力。 然而,Minsky和Papert在随后的著作中揭示了单层感知器的局限性,这导致了对神经网络研究的质疑,许多人认为其发展可能受限。实际上,这一时期是研究的转折点,因为单层感知器的问题通过引入多层网络得到了解决,特别是Backpropagation (BP) 算法,它成为人工神经网络尤其是前向传播网络的核心部分,标志着深度学习和复杂网络结构的发展。 在本文中,作者聚焦于数字识别这一具体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数字库,运用BP算法对数字图形进行训练和识别。作者探讨了扩充样本集对识别率的影响,发现样本量的增加确实提高了识别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学习速度变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通过对比不同的训练算法函数,作者找到了Levenberg-Marquardt BP训练函数,该函数显著提高了训练速度,使得系统的误差精度达到预期。 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的数字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和较快的训练效率,具备模糊识别能力,能有效处理未知数字样本。这种系统不仅技术上先进,而且实用性强,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深入剖析了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在数字识别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解决复杂问题上的优势,同时也揭示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挑战和优化策略,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