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滤波算法:处理未知数量变化的红外弱机动目标检测与跟踪

0 下载量 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7 收藏 287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 PF)的算法,用于在红外弱信号场景中检测和跟踪不同信噪比下的机动目标,特别针对多目标数量未知且变化的情况。该算法的核心在于采用“追踪先于检测”(Track-before-Detect, TBD)策略,这与传统的先检测后跟踪(Detect-before-Track, DBT)方法相比,能够充分利用全部观测数据,避免了测量预阈值和数据关联问题,从而提高了检测性能。 算法首先设计了一个检测滤波器和一个跟踪滤波器,分别基于固定样本大小的序列似然比(Sequential Likelihood Ratio, SLRT)测试。检测滤波器用于捕捉新的目标出现,而跟踪滤波器则负责跟踪已确认的目标。这种设计允许算法在面对机动目标时,能更有效地适应目标状态的变化。 Boers等人[1]先前提出了利用PF进行TBD的方法,相较于基于概率密度估计的多假设跟踪(Histogram Probability Multi-Hypothesis Tracking, H-PMHT)[3,4]和概率数据关联(P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on, PDA)[5]算法,PF在计算成本上具有优势。然而,原始的算法并未考虑到多目标情况,特别是目标数量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的时间变异性。因此,为了处理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采用复合多假设测试或启发式搜索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复杂且效率较低。 Pertilä[7]改进的算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它将粒子滤波技术扩展到处理多目标环境。该算法通过选择性粒子采样(Selective Particle Sampling)来优化性能,这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同时保持对目标动态的准确建模。此外,该算法还采用了自适应过程,这意味着它可以根据实际环境条件动态调整其行为,进一步提升了对机动目标的跟踪精度和效率。 本文提出的TBD算法结合了粒子滤波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应对机动红外弱信号场景中的多目标检测和跟踪问题,尤其在目标数量不确定且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展示了优于传统方法的性能和灵活性。通过选择性粒子采样和自适应过程的优化,该算法能够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负担,是现代红外传感器数据处理中一个重要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