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中的距离度量:从欧氏距离到曼哈顿距离

需积分: 22 1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6.48MB PPT 举报
“层次距离-类间距离度量-福建医科大学 聚类与分类分析” 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聚类与分类是两种重要的分析技术。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通过衡量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将相似的数据点归入同一组,即所谓的“类”。而分类则属于有监督学习,依赖于预先标记的训练数据来构建模型,然后用该模型预测新数据的类别。 标题和描述中提到的“层次距离”和“类间距离度量”是聚类分析中的关键概念。聚类分析的目标是构建一棵层次树,即 dendrogram,其中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单独的数据点,而内部节点表示由下层节点合并而成的类。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类间距离度量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最终类别的形成和聚类的质量。 1. 最小距离:这是一种贪心策略,每次合并最近的两个点或类。这种度量可能导致形成链状的类,即使两个类在整体上差异较大,只要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小的距离,就会被归为一类。这可能不适用于数据分布复杂的情况。 2. 最大距离:相反,最大距离度量会合并最远的两个点或类,通常在数据自然分离成多个紧密集簇的情况下效果较好。这种方法能够形成较为紧凑的类,减少因小距离造成的误分类。 3. 平均距离:也称为平均连通性,这种度量考虑了类内所有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对各种形状的类都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未知数据分布的情况下,平均距离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结果。 4. 质心法:这种方法基于类的质心,即所有点坐标平均值,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质心法通常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数据的内在结构,但计算成本较高。 在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聚类分析经常用于揭示基因表达模式的相似性和差异,帮助科学家理解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Q型聚类分析关注样本间的相似性,有助于质量控制、亚型识别;而R型聚类分析侧重于基因间的共表达关系,可用于识别功能相关的基因簇。 距离尺度函数是聚类分析中的基础,包括各种相似性度量,如几何距离、相关系数、角度等。欧氏距离是最常见的距离度量,但在处理异常值时可能过于敏感。曼哈顿距离则不受数据维度的影响,更适合处理离散数据。其他距离度量如切氏距离、余弦相似度等在特定场景下也有其应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和聚类算法取决于数据的特性以及分析目标。MATLAB 等工具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如 `pdist`,用于计算不同距离度量,辅助进行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