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0.11内核线性地址转换详解与页目录结构

需积分: 26 29 下载量 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5.39MB PDF 举报
线性地址变换示意图是内存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概念,在RK3328数据手册中,它展示了如何将线性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地址的过程。在Linux内核中,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内核需要确保程序的逻辑地址能够准确无误地对应到硬件的物理地址上,从而实现有效的数据访问。 10.2节的总体功能描述中,首先解释了线性地址的组成:31-22位用于确定页目录中的目录项,这是内存管理层次结构的一部分,用于查找更大范围的内存区域。接下来的11位(21-12位)用于访问页目录项所指向的页表,这些页表进一步细化了内存的分配和管理。最后的12位则是页表项中的偏移地址,指示物理内存中的实际位置。 地址变换涉及从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具体步骤如下: - 通过线性地址的前10位找到页目录项,这是一份包含指向其他页表的指针的列表。 - 如果目录项有效,它会提供一个页表的物理地址,即页框地址。 - 然后,利用线性地址中的下11位,找到页表项,这个项存储了特定页框的物理地址。 - 最终,通过页框地址和页表项中的偏移地址,得到最终的物理内存地址。 对于进程,例如任务0,其页表通常位于页目录表之后,并且可能占用多页。应用程序进程的页表则是在进程启动时动态分配的,位于主内存区。如果一个物理内存页被多个进程共享,就可能对应多个线性地址,这种情况下,操作系统需要跟踪和管理页表的共享状态。 Linux内核0.11(0.95)版本提供了对早期内核源代码的深入分析,这本书对内核的源代码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内核的工作原理。作者赵炯强调,尽管版本较低,但内核的核心功能已经足够成熟,研究这样的源代码有助于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底层架构。书中详细介绍了内核版本选择、源代码组织、编译和运行流程,以及各部分代码的功能和结构。 线性地址变换示意图是理解Linux内核内存管理的关键,通过理解这一过程,可以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如何管理和保护虚拟内存空间,以及如何在多任务环境下协调线程的内存访问。这对于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和内核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