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码的生僻汉字输入方法:理论与测试研究

需积分: 8 0 下载量 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61KB PDF 举报
本篇论文《基于编码的生僻汉字输入方法理论与测试研究》发表于2007年的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由白毅易军凯等人撰写。文章针对古文献数字化过程中常见的生僻汉字(特殊字)处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BNF范式编码(Backus-Naur Form,一种描述语言构造规则的语法表示法)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生僻汉字输入策略。 首先,通过对生僻汉字部件的统计和分析,论文构建了一套生僻汉字部件库,通过将生僻汉字拆分成基本部件,如部首和笔画,然后分别输入这些结构,最后再通过算法进行重组,形成完整的生僻汉字,并利用矢量字体进行显示。这种方法强调了部件组合的重要性,确保了生僻汉字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可识别性和兼容性。 其次,为了验证这一编码规范的有效性和输出质量,作者采用了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的方法对输入方法进行了实际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基于编码的生僻汉字输入法具有快速造字、广泛应用及与现有字体高度兼容的特点,有效解决了特殊字在数字化工作中的输入、处理和显示问题,为古文物、古文献等领域的数字化提供了新颖且实用的解决方案。 文中还提到了汉字编码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汉字的组字原理,指出汉字作为音形结合的文字,其编码需要兼顾字形和语音信息。具体来说,汉字编码包括了将汉字分解为其基本单元(如部首和笔画),然后通过特定的规则组合这些单元形成完整的字符,如采用TrueType字体进行显示。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解决了文档处理中的生僻字难题,而且为生僻汉字的存储、检索和展示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对于提升文档处理效率,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文章的收稿日期为2007年3月27日,显示出其在当时技术发展中的前瞻性,为后续的汉字输入法优化和生僻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