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实现肿瘤靶向活体成像

1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收藏 751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在肿瘤活体成像领域的应用。由熊丽琴和操凤文两位研究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的首发论文中,他们聚焦于使用纳米共沉淀法来制备这种新型的诊断工具。该纳米探针的核心是将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硅二、三萘酚菁bis(trihexylsilyloxide)(NIR775),嵌入到聚(9,9-二辛基芴-苯并硫氮杂卓)(PFBT)的聚合物微粒中。这些纳米探针具有显著的特点,直径约为31纳米,呈现出窄带的近红外发射,中心波长为778纳米,半峰宽仅为20纳米,且显示出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这使得它们在光学成像中的性能更为优越。 研究的目的明确,即评估这些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对于H1299肿瘤小鼠的靶向性。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研究人员能够实时观察纳米探针在活体肿瘤模型中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探针主要在小鼠的肝脏、脾脏、肿瘤组织以及淋巴结内被摄取,显示出良好的靶向能力。这一特性归功于其利用EPR效应(电子自旋共振效应),能够在体内有效地定位肿瘤区域。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有望在肿瘤早期检测、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优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和制备工艺,未来有可能实现更精确的靶向性和更高的成像分辨率,从而进一步推动肿瘤诊疗技术的发展。 总结起来,这篇论文不仅提供了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还展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对于肿瘤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际操作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