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表删除操作详解:顺序表算法实现

需积分: 7 2 下载量 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1.62MB PPT 举报
"这篇资料主要介绍了线性表的删除操作,特别是针对顺序表的删除算法。线性表是一种数据元素按顺序排列的数据结构,具有唯一的第一元素和最后一元素,每个元素除了第一个之外都有一个直接前驱,除了最后一个之外都有一个直接后继。顺序表是线性表的一种存储方式,它通过数组实现,便于随机访问和操作。" 在讲解线性表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线性结构的概念。线性结构是数据元素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集合,如上述例子中的英文字母表或包含学生信息的数据列表。线性表的特征包括表长度、元素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元素的同构性,不允许有空缺项。 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ADT)定义了其数据对象和数据关系,以及一系列基本操作。这些操作包括: 1. 初始化线性表:InitList(&L),创建一个空的线性表L。 2. 销毁线性表:DestroyList(&L),释放线性表占用的内存。 3. 清空线性表:ClearList(&L),将线性表的所有元素清除。 4. 检查线性表是否为空:ListEmpty(L),如果表长度为0,则返回真。 5. 获取线性表长度:ListLength(L),返回表中元素的数量。 6. 获取元素值:GetElem(L,i,&e),将线性表第i位置的元素值赋给e。 7. 设置元素值:PutElem(&L,i,e),在第i位置设置新的元素值为e。 8. 查找元素位置:LocateElem(L,e),返回元素e在表中的位置。 9. 获取前驱元素:PriorElem(L,cur_e,&pre_e),找到当前元素cur_e的直接前驱并赋值给pre_e。 10. 获取后继元素:NextElem(L,cur_e,&next_e),找到当前元素cur_e的直接后继并赋值给next_e。 11. 插入元素:ListInsert(&L,i,e),在第i位置插入元素e。 12. 删除元素:ListDelete(&L,i,&e),删除第i位置的元素并将删除的值赋给e。 13. 遍历线性表:ListTraverse(L,visit()),按顺序对线性表中的每个元素调用visit()函数。 现在,我们专注于描述的顺序表删除操作算法——ListDelete_Sq()。这个算法用于从顺序表中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首先,它检查索引i是否合法(1<=i<=表长度)。如果索引合法,算法执行以下步骤: 1. 将待删除元素的值存储在变量e中。 2. 使用for循环从索引i开始,将所有后续元素依次向前移动一位,覆盖被删除的位置。 3. 更新线性表的长度,减少1。 4. 返回状态OK,表示操作成功。 这个算法简单而高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删除操作频繁进行时,由于数组的元素移动,效率会降低。这是顺序表的一个局限性,相比之下,链式存储结构在插入和删除操作上通常更具优势,因为它不需要移动元素,只需修改链接。 总结来说,线性表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顺序表是线性表的一种实现方式,适合于对随机访问性能要求高的场景。顺序表的删除操作涉及数组元素的移动,具体算法如ListDelete_Sq()所示,该算法确保了正确删除元素的同时,更新了表的长度。了解和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对于理解和应用数据结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