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非组合PPP部分模糊度固定方法与结果分析:新技术应用与优势探究"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4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2-20 收藏 415KB DOCX 举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提供便捷高效的精密定位服务。然而,收敛时间过长一直是限制PPP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缩短PPP的收敛时间和改善定位精度,许多学者提出了PPP模糊度固定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采用无电离层(ionosphere-free,IF)组合。随着PPP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的IF组合模型难以适应新的应用场景。非差非组合PPP采用原始观测数据可以避免观测值组合导致噪声放大,模型可拓展性强,可以实现对电离层参数的估计,对PPP-RTK(real-time kinematic,RTK)技术实现快速高精度定位发挥更强的自洽优势。 虽然PPP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相比双差定位模型存在更多的待估参数,并且接收机钟差、电离层延迟、接收机伪距频间偏差(differential code bias,DCB)、模糊度等参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当有新的卫星出现以及周跳或数据中断发生时,部分模糊度参数不再收敛,难以正确固定所有模糊度参数。 在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本文提出了一种GNSS非组合PPP部分模糊度固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果分析。该方法采用了非组合模式,可以避免观测值组合导致的噪声放大问题,同时具有较强的模型可拓展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通过对接收机钟差、电离层延迟、DCB和模糊度等参数进行同时估计和固定,可以有效缩短PPP的收敛时间,提高定位精度。 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我们对该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IF组合模型,采用非组合PPP部分模糊度固定方法在收敛时间和定位精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改进。特别是在遇到新卫星出现或周跳问题时,该方法能够更稳定地固定模糊度参数,提高了PPP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和结果分析,本文提出的GNSS非组合PPP部分模糊度固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可以为PPP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本文还对该方法的优化空间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