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庄-沈丘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热史演变:以周16井为例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9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419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谭庄-沈丘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的热史演变过程,以周16井为例进行详细分析。谭庄-沈丘凹陷位于华北古生界地台中部的周口坳陷,该区域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次构造运动。研究通过镜质体反射率(Ro)这一古温标,揭示了其古生代时期为克拉通台地阶段,热流值较低,显示出地壳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印支-燕山期,伴随着强烈的构造活动,地壳基底热流值显著升高,到了早白垩世末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值。 从晚白垩世开始,热流值逐渐降低,反映出盆地的冷却过程,这与地层的抬升和沉降事件相呼应。在地质历史上,四个构造运动对应的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剥蚀量分别为300米、1090米、1080米和600米,这些剥蚀量反映了对应时期的地表变化和热流强度。周16井所在的二叠系烃源岩在238Ma时进入成熟早期阶段,早中三叠世则进入了初次生烃阶段,随后地层经历了多次抬升与沉降,这为晚期的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 研究还指出,早白垩世中晚期出现了二次生烃,这是地壳进一步活动和地层演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理解烃源岩的成熟过程以及油气成藏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包括谭庄-沈丘凹陷、烃源岩、热史、成烃史和二次生烃。这篇论文是基于地质概况和实际地质数据的深入分析,对于了解该地区地质历史和油气资源分布具有学术价值。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谭庄-沈丘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热史演化的系统性研究,对于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师来说,是理解和预测油气生成与分布的关键参考资料。通过这种热史模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质构造对油气形成和保存的影响,为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