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生刘晓慧的哈希表设计:30人名查找优化

需积分: 9 5 下载量 17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5 收藏 414KB DOC 举报
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本项目主要关注的是哈希表的设计实现,具体应用于一个班级的人名查找场景。学生刘晓慧,指导教师杨劲涛,针对07级网络工程2班的30个学生姓名,设计了一个哈希表来满足平均查找长度不超过2的要求。哈希表的构建采用了除留余数法作为哈希函数,并结合伪随机探测再散列策略来处理冲突。 首先,需求分析阶段明确了几个关键点: 1. 哈希表的目标是快速查找,即要求平均查找长度不超过2,这对于提高数据查询效率至关重要。 2. 名称输入是以汉语拼音形式,例如"庄双双",最长不超过19个字符。 3. 待填入哈希表的30个人名数量已知,且必须确保哈希表的性能。 4. 输入过程需要具备错误处理功能,能够检测并提示非法输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 查找成功后,除了返回姓名和关键字,还需要计算并输出查找的成功平均查找长度。 接下来是程序设计部分: - 存储结构设计中定义了两个结构体:`NAME`用于存储姓名的拼音及其对应的整数关键字,而`HASH`结构体则包含了姓名、关键字以及查找长度的信息。 - `InitNameList()`函数是关键部分,它初始化了一个包含30个学生姓名的拼音字符串数组,通过计算每个名字中字符的ASCII码之和作为哈希值。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可能会导致哈希冲突,因此后续的冲突解决策略必不可少。 哈希表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1. 创建哈希表,确定合适的数组大小,根据名字数量和平均查找长度目标进行调整。 2. 当输入一个新名字时,首先计算其哈希值,然后使用除留余数法找到哈希表中的相应位置。 3. 如果该位置已经有数据,使用伪随机探测再散列的方法寻找下一个空闲位置,直至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数据。 4. 在查找阶段,同样计算给定名字的哈希值,通过相同的过程找到对应位置,如果存在数据,则计算查找长度,累加统计查找成功的平均长度。 5. 完成查找后,对所有查找成功的操作,更新平均查找长度的计算,并提供反馈信息。 总结来说,这个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哈希表项目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哈希表的基本原理,如哈希函数的选择、冲突解决方法,还锻炼了他们编写程序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错误处理和性能优化。通过这个项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哈希表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和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