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算法详解:极大似然与高斯混合模型应用

需积分: 12 7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8 收藏 811KB PDF 举报
EM算法是一种迭代优化方法,常用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领域,特别是处理带有隐变量的模型。它最初由A. P. Dempster、N. M. Laird和D. B. Rubin在1977年提出,用于最大似然估计(MLE)问题的求解。在实际应用中,EM算法特别适用于高斯混合模型(GMM),即多个高斯分布组成的概率模型,常用于数据聚类和密度估计。 算法的核心思想在于“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分为两个主要步骤: 1. **期望(E-step)**:在给定当前模型参数的情况下,计算每个未观测到的隐变量的条件期望。在这个阶段,假设我们知道了每个样本可能属于的类别(尽管真实类别未知),然后根据这些可能性更新每个样本的似然度。 2. **最大化(M-step)**:基于上一步计算的期望值,重新估计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整体似然函数。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最大化含有未知隐变量的似然函数的下界,即使这些隐变量本身无法直接估计。 以身高数据为例,如果有两类学生(男生和女生)的身高数据,且每个性别的身高服从高斯分布,但具体参数未知,EM算法可以帮助我们估计这两个高斯分布的参数,即使类别标签并未完全明确。 在更复杂的问题中,如硬币抛掷实验,EM算法可以处理多个类别和复杂的联合分布。通过假设每个样本可能来自两个硬币中的任意一个,并迭代调整每种硬币的参数,以使观察到的结果概率最大化。 当样本的类别标签部分未知时,直接最大似然估计变得困难,因为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类别组合。EM算法通过引入隐变量并交替执行E步和M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更容易处理的形式,即使在计算复杂性增加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参数的近似最优解。 EM算法是解决复杂概率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工具,它在机器学习中尤其有用,尤其是在无监督学习和混合模型中。通过迭代求解,EM算法能够逐步接近全局最优解,为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