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K-means算法的敏感性与应用

需积分: 34 4 下载量 10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882K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特别是强调了不同初始点设置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并提到了几种常见的划分聚类方法,如k-means、k-medoids等。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旨在将数据集分成具有相似性的簇,而不同簇之间的对象差异较大。聚类的目标是找到数据内在的结构,而不是预设类别。 在聚类分析中,簇是数据对象的集合,而聚类分析的任务是将数据对象按照相似性分为不同的簇。划分方法是聚类的一种常见策略,它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互斥的簇,每个对象仅属于一个簇。k-means是最典型的划分聚类算法之一,它依赖于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认为距离相近的对象更可能属于同一簇。 k-means算法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簇中心。 2. 分配:将每个对象分配到与其最近的簇中心所在的簇。 3. 更新: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作为新的簇中心。 4. 重复以上两步,直至簇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点在于其效率,因为它的计算复杂度相对较低,通常可以快速收敛至局部最优解。然而,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 必须预先设定簇的数量k,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难以确定。 - 对初始点敏感,不同的初始点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 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对类别属性或非欧几里得空间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 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不一定能找到全局最优的簇划分。 除了k-means,还有其他划分聚类算法,如k-medoids,它选择数据集中真实的对象作为代表点,而非计算的平均值,这样可以更好地处理异质性数据。k-modes和k-prototypes则是为了处理混合类型数据(数值和类别)而设计的算法。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在数据分析和挖掘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需要注意其适用条件和潜在问题,如选择合适的初始点和评估方法,以及考虑是否适合应用领域的数据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聚类方法,如层次聚类、基于密度的DBSCAN或基于网格的方法,以获得更全面和稳定的聚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