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含水层生态修复技术:进展与挑战

0 下载量 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563KB PDF 举报
“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进展” 地下煤炭开采活动常常导致含水层结构的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地下水环境,对区域生态环境及矿井安全带来严重挑战。为了实现绿色开采,对采损含水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的研究至关重要。根据采煤活动对含水层的不同扰动程度,修复策略也会相应变化。 对于那些尚未受到采动裂隙或破坏带直接影响的含水层,其水体虽然可能在区域内聚集,但不会流失。然而,这可能导致地下潜水暴露地表形成积水,需要通过景观改造等生态治理措施来解决。相反,如果含水层受到采动破坏,传统的修复方法是采用注浆技术封闭导水通道,防止水源的补给或流失,这种方法在底板含水层修复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当应用于顶板含水层时,常遇到注浆困难、封堵效果不佳或成本过高的问题。 鉴于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采动岩体导水裂隙的“自修复”特性,即水渗流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会自然降低。通过人工引导裂隙自修复的含水层生态恢复方法,旨在促进含水层的自然修复过程,降低修复成本并提高修复效率。目前的研究趋势是从近自然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到更加协调、可持续的修复策略,以避免过度依赖“改造”或“防治”的传统思路。 在未来的采动含水层生态功能修复研究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更精确地评估和预测采煤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二是开发新的修复技术,尤其是适用于顶板含水层的高效、经济的修复手段;三是深入理解含水层的自修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引导自修复的工程技术;四是探讨如何将近自然生态修复理念融入到实际的修复实践中,以实现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开采;含水层修复;导水通道;近自然生态修复;自修复 中图分类号:TD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Progressofecologicalremediationtechnologyofmining-damagedaqui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