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电迁移与失效分析:电容失效机理深度探讨

需积分: 50 0 下载量 1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529KB PPT 举报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反向I-V特性来确定电容元件的失效机理,以及电容失效分析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中的应用。首先,文章明确了失效的定义,包括特性剧烈或缓慢变化导致的不能正常工作,区分了致命性失效、缓慢退化和间歇失效等不同类型的失效。失效物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的学科,其重点在于揭示失效的物理化学根源。 例如,文中提到了两个具体的失效机理:金属电迁移导致的互连线电阻增大或开路,以及电子风效应在电流密度超过10E5A/cm2且高温条件下的影响。这些失效模式需要通过实验手段进行纠正,比如高温淀积、优化材料组合等。 文章强调了失效物理在失效分析和可靠性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失效分析不仅帮助确定失效模式和机制,还能提出预防措施以避免故障重复发生;可靠性评价则利用失效物理模型选择合适的模拟试验方法,评估产品的可靠性和抗各种应力的能力,如抗ESD、过电应力和静电放电等。 本文还介绍了两种主要的失效物理模型:应力-强度模型和应力-时间模型(反应论模型)。应力-强度模型适用于偶然失效和致命性失效,特点是失效过程迅速,特性变化显著;而应力-时间模型考虑了激活能和时间效应,适合于缓慢退化和长期失效,如金属电迁移、腐蚀和热疲劳。 为了理解这些概念,作者用力学公式进行了类比,展示了温度应力如何通过时间累积影响器件的寿命。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寿命可能缩短;反之,反应速率小则寿命较长。通过反向I-V特性分析和失效物理模型的应用,工程师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预测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情况,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