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2.0详解:从1.0到2.0的变化与新标准解读

需积分: 11 15 下载量 5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7 1 收藏 12.04MB PPTX 举报
“等级保护2.0概述.pptx——深入介绍等级保护2.0的等级划分原则、操作流程,对比1.0的变化,并探讨相关法律法规。” 等级保护是中国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制度,旨在确保各类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共信息的安全。等级保护1.0将信息系统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和访问验证保护级,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安全保护要求。 等保2.0在1.0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优化,将法律法规要求提升至法律层面,如《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强化了法律约束力。此外,它强调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护,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审计的动态安全保障体系。实施环节也有所调整,更加注重同步规划、设计和实施安全措施。 在定级对象上,等保2.0不再仅限于信息系统,还涵盖了基础信息网络、工业控制系统、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多个系统平台,范围显著扩大。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特别严重损害的系统,应定为第三级保护对象。 等保2.0的定级和测评过程也发生了变化。定级对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系统需要进行等级保护,而测评则更加严格和规范。2018年,等级保护2.0标准进入最后审批阶段,标志着这一新标准即将落地,其主要区别在于强化了风险管理、安全能力动态化和全面覆盖新兴技术等方面。 等保2.0的新标准解读包括了基本要求的提升,如加强了对新技术的支持,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安全管理。同时,对安全运维、数据安全、应急恢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威胁。 等级保护2.0是适应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安全挑战的升级版,不仅在法规层面更为严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来说,理解和遵循等级保护2.0的规定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保他们的系统在法律框架下达到必要的安全水平,有效抵御各种网络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