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π旋转相位Grover算法提升ECC电压毛刺攻击效率

0 下载量 1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9 收藏 1.21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创新的量子攻击策略,即基于0.1π旋转相位的Grover算法在椭圆曲线密码(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ECC)中的应用。Grover算法,作为一种量子搜索算法,最初由 Lov Grover 在1996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过程在大量可能解中找到目标解,其效率远超经典算法。在传统的Grover算法中,搜索过程中的相位旋转通常涉及到π/2,但作者在此研究中选择了一个更小的角度——0.1π,这显著提高了仿真实验中的搜索成功率,提升到了99.23%。 作者将这种优化的Grover算法与公钥密码的故障攻击相结合,特别设计了一种针对ECC的电压毛刺攻击算法。电压毛刺攻击是一种针对加密系统硬件实现的故障注入攻击,通过在电路中引入微小的干扰来影响加密操作。在与0.1π旋转相位Grover算法结合后,这个攻击方式能够以100%的成功率破解NIST发布的Koblitz安全曲线K-163,显示出其在实际攻击中的高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著名的Shor算法,Shor算法用于因式分解大整数,而本文提出的攻击策略针对的是公钥密码系统,特别是ECC,这是一种更为广泛且常见的加密技术。这种新型的攻击方法不仅展示了量子计算在密码学领域的潜在威胁,而且表明量子计算有可能对现有的公钥密码体制进行更加有效的破解,挑战了当前密码学的安全假设。 本文的工作对于理解和评估量子计算对现代密码学系统的潜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量子攻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提示了研究人员和密码学从业者需要密切关注量子计算技术的进步,并寻找应对策略,以确保网络安全体系的持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