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1 下载量 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1.31MB PDF 举报
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一项深入的研究。首先,作者从我国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出发,指出煤炭行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拥有近600万从业人员,显示出其在国家工业领域的重要地位。自"十一五"以来,行业对人力资源建设投入大量精力,形成了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技术更新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尽管取得了成就,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问题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以及农民工比例较高。这些问题限制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进这一状况,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基于相关理论,涵盖了关键的理论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结构指数(衡量企业不同层次、技能和专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流动指数(反映人才的流动性与配置效率)、人力资源开发指数(评价人才培养和提升能力的强度)、人力资源匹配指数(评估企业人才需求与现有能力的匹配程度)、人力资源激励指数(考察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吸引力)、人力资源财务绩效指数(通过财务数据衡量人力资源效益)和人力资源非财务绩效指数(考虑企业运营和市场表现的人力资源价值)。这些指标旨在全面评估企业的综合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通过对3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发现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而且可以广泛推广到其他煤炭企业乃至整个能源行业,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煤炭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策略、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