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康算法设计:第四章 路径优化问题与Dijkstra算法实现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1 收藏 1.18MB PDF 举报
这段代码是关于“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具体讨论了第四章的内容,由学生张博康(学号2014211383,班级2014211309)编写。该章节涉及一种路径查找或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实现Dijkstra算法来寻找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代码中定义了几个关键数据结构: 1. **Station** 结构体表示地理坐标,包含节点ID(long long型),经度和纬度(double型),以及一个整数索引。 2. **Node** 结构体用于表示树的节点,包含左子节点、右子节点引用、权重(int型)和字符(char型)。 3. **Edge** 结构体表示图中的边,由两个节点的编号(u和v,int型)、边的成本(double型)组成,并重载了比较运算符 `<` ,使得可以根据成本进行排序。 4. 使用了标准库中的多种头文件,如iostream、sstream、fstream、cstring、cstdlib、vector等,以及climits、cmath、queue、map和algorithm,这些库提供了输入输出操作、字符串处理、文件操作、整数限制、数学函数、队列操作、关联容器和算法支持。 代码的关键部分是 `distance` 函数,它计算两点之间的大圆距离(Haversine公式),考虑了地球的曲率。此外,`dp`、`opr` 和 `weight` 数组用于Dijkstra算法的动态规划,`father` 数组记录了每个节点的父节点,而 `distance` 函数在算法中被多次调用以更新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初始化距离数组、选择当前未访问的最小距离节点、更新相邻节点的距离并标记已访问,直到找到终点或者所有节点都被访问。这段代码是实现Dijkstra算法的基础框架,适用于解决图中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 总结起来,这个源代码展示了如何在实际编程环境中应用算法设计理论,尤其是Dijkstra算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用于计算地球上两个位置之间的最短路径。通过这段代码,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