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分析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337KB PDF 举报
"温度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 (2015年)" 这篇2015年发表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研究论文探讨了温度变化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cNPV)活性的影响。美国白蛾是一种全球性的森林及作物害虫,而HcNPV是一种被用作生物防治手段的病毒,它可以感染并杀死美国白蛾。研究者通过实验分析了病毒水剂和干粉形态在不同温度和处理时间下的存活情况。 研究发现,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HcNPV的活性逐渐降低,导致病毒的半致死时间(LT50,即导致50%宿主死亡所需的时间)增加。这表明高温对病毒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55℃的水浴条件下,HcNPV水剂保持60分钟的活性仍可达到67%,显示出一定的耐热性。然而,在100℃的水浴环境下处理15分钟后,其致病率大幅下降至17.41%。 对比之下,HcNPV的干粉形式表现出了更强的耐温能力,但其LT50显著延长。在120℃烘箱中处理15分钟后,干粉形式的HcNPV仍能保持47.91%的致病率,这意味着尽管干粉形态的病毒在高温下相对更稳定,但其活性也会因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这一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和传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防治策略时。它为优化病毒制剂的储存和施用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生物控制方法的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同时,这些发现也为其他昆虫病原病毒的热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活性;温度;LT50 分类号:S47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15)03-0353-04 该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温度与HcNPV活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未来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实际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