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进展与展望

需积分: 7 0 下载量 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2 收藏 534KB PDF 举报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是一个深入而持续的学术领域,自2004年起,这一视角开始在中国翻译研究中崭露头角。黄国文(2004)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标志着这一跨学科研究的起点,他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研究步骤,通过实例论证了功能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翻译的本质,即语言间的意义传递,被视作语言使用的特定表现,使得功能语言学理论自然而然地成为理解这一现象的重要工具。 司显柱在同年发表了多篇文章,如《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和《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本质、标准确立以及质量评估模式构建中的作用。他的工作不仅明确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具体路径,还揭示了其潜在的价值。 李发根则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译本的细致分析,探究了英汉之间及物性过程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这展示了如何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评价和优化翻译作品。 自那时起,我国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理论构建的深化和应用实践的拓展。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可能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数据的全面性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解的深度等方面。 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将更加重要,它有助于翻译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语用动机,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跨学科的整合和创新将推动这一领域的前沿研究,使翻译研究更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的十年探索,既是对翻译本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翻译实践的有效改进,它在中国翻译界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将继续引领新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