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结构与感染机制解析

需积分: 31 2 下载量 14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747KB PPT 举报
"第2章 计算机病毒结构分析"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软件,其设计目的是自我复制并在计算机系统中传播,有时会导致数据丢失、系统崩溃或其他破坏性后果。本章主要探讨了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特别关注了改变可执行代码技术的多态病毒,这种技术常见于宏病毒,而在其他类型的病毒中较为罕见。 宏病毒是利用基于BASIC的宏语言编写,如Microsoft Office文档中的宏,它们能够在打开文档时自动执行。多态病毒的特点是每次感染都会改变自身的代码,使得检测和清除变得更加困难。 计算机病毒通常由四个主要模块组成: 1. **感染模块**:负责在宿主程序或系统中植入病毒代码,确保病毒能够传播到其他文件或系统。 2. **触发模块**:设定特定条件,如日期、时间或用户行为,以激活病毒的破坏行为。 3. **破坏模块(表现模块)**:执行实际的破坏操作,如删除文件、篡改数据或使系统不稳定。 4. **引导模块(主控模块)**:在系统启动时激活病毒,使其能够驻留在内存中并控制系统的运行。 计算机病毒有两种状态:静态和动态。静态状态是指病毒未被激活,而动态状态则表示病毒已经运行并可能执行传染和破坏行为。 引导型病毒,如那些感染引导区或分区表的病毒,会在系统启动时先加载一小段代码,这段代码可以改变,然后加载实际的病毒代码。病毒会替代系统引导程序,一旦引导成功,就会加载到内存中,控制系统并可能感染其他文件。 文件型病毒,如“厚度”(Ply)病毒和“TMC”病毒,会修改可执行文件的入口指令,使其跳转到病毒代码。在运行时,病毒引导模块会加载到内存,感染其他程序,并可能使用常驻技术保持活动状态,即使宿主程序执行完毕后仍能继续活动。 病毒的传染有两种方式:被动传染和主动传染。被动传染发生在用户复制文件或通过网络传播时,而主动传染则在病毒激活状态下,根据系统环境和条件主动传播。 感染过程包括病毒代码在系统运行时进入内存,并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如立即传染(在宿主程序执行前感染其他程序)或驻留内存并伺机传染(在宿主程序结束后仍保持活动,等待新的感染机会)。 文件型病毒的传染机制涉及检查文件是否已被感染,如果满足条件,病毒会将其代码插入到文件的特定位置。传染途径包括通过加载执行文件、浏览目录和创建新文件等操作。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和行为复杂多样,理解这些原理对于预防和对抗病毒至关重要。了解病毒的感染机制、触发条件和传播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