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Second Edition - Abo, Lam, Sethi, Ullman 合著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0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8 收藏 12.26MB PDF 举报
"编译原理英文版 - Second Edition - Alfred V. Abo, Monica S. Lam, Ravi Sethi, Jeffrey D. Ullman" 本书是《编译器:原理、技术与工具》的第二版,由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Alfred V. Abo、斯坦福大学的Monica S. Lam、Avaya的Ravi Sethi以及斯坦福大学的Jeffrey D. Ullman共同编写。这是一本经典的编译器设计领域的教材,通常被称为“龙书”,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编译器是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可理解的低级代码(如汇编或机器语言)的软件。这个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编译器构造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1. 词法分析(Lexical Analysis):这一阶段识别源代码中的标识符、关键字、常量、运算符和分隔符等基本单元,形成所谓的标记流。 2. 语法分析(Syntax Analysis):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CFG)来解析标记流,构建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AST),确保源代码符合语言的语法规则。 3. 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检查代码的语义是否正确,例如类型检查、作用域解析和常量折叠。此阶段还会为高级语言的特性(如类、对象和函数调用)建立数据结构。 4. 代码优化(Code Optimization):通过各种技术改进生成的目标代码,使其运行更快、占用更少的资源。这包括死代码消除、循环展开、常量传播和公共子表达式消除等。 5. 目标代码生成(Code Generation):最后一步是将经过优化的抽象语法树转换为特定机器架构的目标代码,可能还需要考虑内存管理和调用约定。 《编译器:原理、技术与工具》第二版更新了编译器设计领域的新进展,涵盖了现代编译器实现中的最新技术。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中间表示(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IR)、动态编译、并行化和垃圾回收等主题。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和专业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理解编译器工作原理的宝贵资源,也是开发编译器、解释器和语言工具包的重要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