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对象同步详解:四种同步机制与性能比较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1 收藏 408KB DOC 举报
本章深入探讨了线程与内核对象的同步,主要涉及四种核心内核对象的同步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首先,第9.1节介绍了等待函数,强调了用户方式同步的快速性,但其局限性在于互斥函数家族的单值限制,以及可能导致死锁的风险。用户方式同步适用于对速度要求高的场景,但在处理需要线程等待状态或多线程间协调的问题时,效率并不理想。 接下来,章节详细解释了三种内核对象的同步机制: 1. 事件内核对象(Section 9.3):作为线程间通信的重要工具,事件可以在一个线程完成特定任务后通知其他线程。它支持异步操作,提高了并发性能。 2. 等待定时器内核对象(Section 9.4):允许线程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后自动唤醒,这对于定时任务或延时执行非常有用,避免了人工监控的繁琐。 3. 信标内核对象(Section 9.5):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同步机制,通过设置条件或状态,线程可以根据信号进行相应的操作,增强了灵活性。 4. 互斥对象内核对象(Section 9.6):也称为临界区,用于保护共享资源,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访问。这是解决多线程并发问题的基础。 书中还提供了一个线程同步对象速查表(Section 9.7),帮助读者快速查找和理解不同内核对象在同步中的角色和用法。此外,还提到了其他的线程同步函数(Section 9.8),如WaitForMultipleObjects和CreateMutex等,这些都是Windows系统中常见的内核同步API。 值得注意的是,每当使用这些内核对象时,线程必须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这一过程成本高昂,需要约1000个CPU周期,且内核模式代码执行时间不计。内核对象的状态管理由操作系统内部规则决定,例如,进程内核对象初始为未通知状态,进程结束时自动变为已通知状态。 总结来说,本章内容涵盖了线程同步的关键概念和技术,通过比较用户方式和内核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选择合适的同步方法,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