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原生质体融合菌株在长江饮用水源BaP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0 下载量 13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428KB PDF 举报
"长江饮用水源中BaP深度处理模型研究" 本文是关于长江饮用水源中BaP(3,4-苯并芘)深度处理的研究,由张宴、程树培等学者进行,属于首发论文。研究团队利用跨界原生质体融合菌株Fhhh、Xhhh以及土著细菌NJ,构建了三个生物滤池模型,旨在探索更有效的BaP降解方法,以降低长江饮用水源中的BaP含量,减少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苯并(a)芘(BaP)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常规的自来水处理过程中难以被完全去除。即使微量的BaP(如µg/L级别)也可能通过人体摄入,导致长期的健康风险,包括致癌效应。研究发现,长江南京段的饮用水源中已经检测到BaP的存在,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紧迫。 研究者通过跨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inter-kingdom protoplast fusion, IKPF)创建了工程菌株Xhhh和Fhhh。其中,Fhhh菌株源自苯环POPs石化废水处理系统,具有降解苯环污染物的特性;Xhhh菌株源自杂环POPs制药废水处理系统,擅长降解杂环污染物。两者都结合了真菌和细菌的优势。而土著细菌NJ作为对照菌株参与实验。 实验中,三组生物滤池分别以活性炭和沙砾石作为混合载体,模拟实际水处理环境。结果显示,Fhhh生物滤池对BaP的比降解率为3.02×10-6d-1,远高于NJ菌株(2倍)和Xhhh菌株(4倍)。这表明,Fhhh菌株在降解BaP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对降低长江饮用水源的致癌风险有重要作用。 生物活性碳滤池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针对BaP这类特定污染物的深度处理仍需不断研究和优化。Fhhh菌株的出色表现,为开发新的环境生物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提升饮用水的安全性,保障人体健康。 关键词:长江饮用水源;POPs;工程菌株;生物滤池;深度处理 中图分类号:X172 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应用跨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创造新菌株,并在实际水处理模拟环境中验证其效果。未来,这样的技术可能被纳入饮用水处理的标准流程,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特别是对于像BaP这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