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聚类在Iris数据分类中的应用
需积分: 9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1
收藏 1.27MB PDF 举报
"模式识别作业,包含K均值聚类算法的实现及Iris数据集的应用"
模式识别是一门涉及机器学习、统计学和计算机视觉的学科,主要目标是识别和分类不同模式,如图像、声音或数据。在这个作业中,重点介绍了K均值聚类算法,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常用于无监督学习场景,目的是将数据集划分成不同的群组或簇。
K均值聚类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属的簇,然后更新聚类中心为该簇内所有点的平均值。这个过程不断迭代,直到聚类中心不再显著变化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K均值算法的步骤包括:
1. 初始化: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这通常随机选取数据集中的K个点。
2. 距离计算:计算每个数据点与所有聚类中心的距离。
3. 分配数据: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对应的簇。
4. 更新聚类中心:计算每个簇内所有点的均值,将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5. 判断终止条件:如果新的聚类中心与旧的中心相差不大,则停止迭代;否则返回步骤2。
在给定的C或C++代码中,定义了一个名为`K_Average`的类,包含了实现K均值聚类所需的功能。例如,`ReadFile()`用于读取数据,`InitZ()`用于初始化聚类中心,`Cluster()`执行实际的聚类操作,`Min()`寻找最小距离,`NewZ()`计算新聚类中心,`Compare()`比较聚类中心变化,`UpdateZ()`更新聚类中心,以及`Output()`输出结果。
在对Iris数据集的应用中,Iris数据集是一个经典的数据集,包含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并分为3个类别(山鸢尾、变色鸢尾、维吉尼亚鸢尾)。这里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数据自动分类,通过比较实际类别和聚类结果,可以评估算法的性能。
这个作业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际编程实现,让学生深入理解K均值聚类的工作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数据,这对于提升模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能至关重要。
2019-12-27 上传
146 浏览量
2022-09-20 上传
2022-07-14 上传
2022-06-03 上传
2017-12-03 上传
2022-07-14 上传
2022-07-14 上传
前尘婦我心
- 粉丝: 0
- 资源: 1
最新资源
- 探索数据转换实验平台在设备装置中的应用
- 使用git-log-to-tikz.py将Git日志转换为TIKZ图形
- 小栗子源码2.9.3版本发布
- 使用Tinder-Hack-Client实现Tinder API交互
- Android Studio新模板:个性化Material Design导航抽屉
- React API分页模块:数据获取与页面管理
- C语言实现顺序表的动态分配方法
-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固溶体催化剂制备技术揭秘
- VS2013环境下tinyxml库的32位与64位编译指南
- 网易云歌词情感分析系统实现与架构
- React应用展示GitHub用户详细信息及项目分析
- LayUI2.1.6帮助文档API功能详解
- 全栈开发实现的chatgpt应用可打包小程序/H5/App
- C++实现顺序表的动态内存分配技术
- Java制作水果格斗游戏:策略与随机性的结合
- 基于若依框架的后台管理系统开发实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