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人格问卷项目反应理论分析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5 收藏 346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关于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项目质量的项目反应理论(IRT)分析,发表于2012年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7卷第2期。研究团队运用MULTILOG 7.03软件对某大学2011级新生的EPQ测试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了双参数Logistic模型,重点关注项目区分度、项目难度和信息量等指标。"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设计的一种广泛使用的人格评估工具,它由四个分量表构成:E(外向性-内向性)、P(神经质性-稳定性)、N(精神质-常规性)以及L(掩饰性)。在中国,该问卷经过多次修订,因其简洁、易操作、信效度较高而在人格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反应理论来评估EPQ的项目质量,以弥补经典测量理论(CTT)的局限。CTT的项目统计量,如难度和区分度,容易受样本特性影响,而IRT则使用概率模型,使得项目参数具有不变性,不受特定样本影响。 研究发现,大多数EPQ项目的区分度和难度达到了理论要求,表明问卷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区分个体差异。然而,E、P、N三个主要分量表在关键分数点的信息量有限,这意味着在这些分数段,问卷对被试的区分度不足,可能无法准确地区分个体差异。此外,三个分量表的总信息量未达到理想水平,这可能会影响整个量表的测量精度。 文章指出,EPQ在中国的使用已有30年历史,当前使用的常模来自2000年,随着社会变迁,这个常模是否仍然适用于现在的被试群体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由于EPQ的广泛应用,过度曝光可能导致在重要测试中出现偏差。因此,运用IRT进行项目分析有助于评估EPQ的测量精度,并为研究者在使用该问卷时提供实证参考。 这篇论文强调了在评估心理测量工具时,采用项目反应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广泛应用且年代较为久远的心理量表如EPQ时,需要定期进行质量评估以确保其测量效果。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改进和优化EPQ的依据,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