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遥测研究:白冠长尾雉的集群行为与生态选择

需积分: 8 0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370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关于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年的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研究发现这种鸟类在非繁殖期有明显的集群倾向,主要表现为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但以单性集群为主,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在繁殖期,亚成体仍然保持集群活动,而成体的集群可能与繁殖需求有关。平均群体大小约为3.87只,不同性别群体间群体大小差异显著。集群活动对生境有选择性,偏好混交林、幼林和茶灌生境。集群活动的坡位利用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与繁殖活动紧密相关。群体内的个体关系相对稳定,且雄性的集群形成过程包括独立活动、靠近、尾随到共同活动的阶段。该研究采用了野外观察和无线电遥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这篇2001年的自然科学论文详细探讨了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的集群行为。研究人员在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观测和无线电遥测,揭示了这种鸟类在非繁殖期的集群模式。主要的集群形式包括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但单性集群更为常见,这表明性别隔离现象在白冠长尾雉中是普遍存在的。在繁殖期间,尽管亚成体保持集群,但成体也会出现集群行为,这可能是为了满足繁殖的需求。 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平均群体大小为3.87只,雄性、雌性和混合群的平均群体大小分别为2.54只、3.81只和6.42只,这些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白冠长尾雉在选择活动生境时表现出一定的偏好,混合林、幼林和茶灌丛是它们集群活动的主要环境类型。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会随着季节变化,特别是在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对坡下位的利用有所不同。 此外,论文还描述了雄性集群形成的过程,从独立活动逐渐发展到一起活动,包括靠近和尾随等行为阶段。集群中的个体关系相对稳定,显示出多样化的互动模式。通过无线电遥测技术,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白冠长尾雉的集群动态和行为模式。 这篇论文提供了关于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重要信息,对于理解其生活史、繁殖策略以及如何保护这种珍稀鸟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如野外观察和无线电遥测,为深入研究野生动物的行为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