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削加工对低碳钢残余应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7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73KB PDF 举报
"车削加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2006年)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本文是一篇工程技术论文,作者张亦良、黄惠茹和李想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车削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研究集中在φ120低碳钢圆筒上,通过改变车削的进给量、车削速度和车削深度这三个关键参数,以了解它们如何影响残余应力的分布。 实验结果显示,车削深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车削深度的增加,残余应力影响层的深度也会相应增加。当车削深度分别为0.25和0.75毫米时,应力影响层深度分别达到0.2和0.8毫米。这表明更深层次的切削会导致更大的应力影响范围。 进给量和车削速度也是影响表面残余应力的重要因素。增大进给量和车削速度会导致表面残余拉应力的增加。这意味着更快的切割速度和更大的材料移除率可能会在工件表面产生更大的拉应力,这对工件的表面质量和性能有直接影响。 车削加工中的残余应力对回转体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尺寸稳定性、疲劳强度和抗腐蚀能力等关键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理解并控制这些残余应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有的关于车削加工残余应力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需要更多实验数据来支持车削参数的选择和抛光深度的确定。 实验部分还提到,为了确保测得的应力只由车削加工产生,实验对象——低碳钢(35钢)在加工前进行了热处理,以消除原有残余应力。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车削操作对残余应力的具体贡献。 这篇论文提供了关于车削加工残余应力分布的宝贵实验数据,对于优化车削工艺参数、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和性能以及选择合适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材料和更复杂工况下的车削残余应力行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这一关键的制造过程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