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图转换关系模式:逻辑结构设计解析

需积分: 16 0 下载量 1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1.21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讲解了如何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这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内容涵盖了各种联系类型的转换规则,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解析,同时还涉及了关系模式的规范化问题。" 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逻辑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将概念模型(E-R图)转化为具体的表结构,即关系模式。E-R图是一种直观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的工具,而关系模式是关系数据库的基础。 转换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体类型的转换**:每个实体类型被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成为关系模式的属性,实体的标识符作为关系模式的主键。 2. **联系类型的转换**: - 对于1:1的联系,可以在任意一方实体转换的关系模式中添加另一方的主键和联系的属性。 - 对于1:n的联系,一般在n端实体的关系模式中添加1端实体的主键和联系的属性。 - 对于m:n的联系,需创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包含两端实体的主键和联系的属性,码为两端实体码的组合。 - 多元联系(3个或更多实体间)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属性包括所有参与实体的码和联系的属性,码同样为所有实体码的组合。 - 若多个关系具有相同的主键,可以考虑合并为一个关系模式。 转换的实例包括: - 二元1:1联系,例如学生与身份证,可以在学生关系模式中加入身份证信息。 - 二元1:n联系,如教师与课程,课程信息可以包含在教师关系模式中。 - 实体集内部的1:n联系,比如部门与部门员工,员工信息包含在部门关系模式中。 - 二元m:n联系,如学生选课,需要创建一个独立的选课关系模式。 - 同一实体集内的m:n联系,例如员工之间的工作协作关系。 - 多实体集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和他们教授的多个课程。 此外,还提到了关系模式的规范化问题。在设计关系模式时,需要确保满足一定的范式,例如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一致性。在给定的例子中,设计了一个教学管理数据库的关系模式S,包括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别、系主任姓名、课程名和成绩。这个关系模式虽然包含了多种联系,但可能不满足较高的范式,因为存在多值依赖,可能需要进一步规范化以消除异常。 总结来说,逻辑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步骤,它通过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数据存储形式。同时,还需要考虑关系模式的规范化,以优化数据库性能和数据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