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套接字编程:write函数详解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1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270KB PPT 举报
"这篇教程主要围绕`write`函数在socket编程中的使用展开,同时介绍了套接字(socket)的基本概念和TCP/IP套接字通信的流程。`write`函数用于向已连接的套接字中写入数据,是进行网络通信的重要函数。" 在计算机网络编程中,`write`函数是一个关键的系统调用,它允许我们将数据写入一个已经建立连接的套接字。`write`函数的原型如下: ```c Int write(int sockfd, void *buffer, int len); ``` - `sockfd`: 这是需要写入数据的套接字描述符,它是由`socket()`函数创建并由`connect()`或`accept()`函数连接或接受连接后得到的。 - `buffer`: 指向要写入的数据的内存缓冲区的指针。 - `len`: 要写入的数据长度。 `write`函数的返回值是实际写入的字节数,这可能小于请求的长度,特别是在非阻塞模式下,或者因为网络条件导致数据无法立即全部发送。如果返回值为负,通常表示发生错误,可以通过`errno`全局变量获取错误代码。 套接字(socket)是实现网络通信的基础,它提供了一种抽象的接口,使得程序员可以方便地使用TCP/IP协议栈。套接字可以看作是两个通信进程之间的“管道”,允许数据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双向流动。 TCP/IP的套接字通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服务端**:首先,服务端创建一个套接字,然后将其绑定到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然后调用`listen()`函数开始监听连接请求。 2. **客户端**:客户端知道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后,创建套接字并通过`connect()`函数发起连接请求。 3. **连接建立**:服务端接收到连接请求后,调用`accept()`函数接受连接,并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用于与客户端通信。原有的套接字继续监听新的连接请求。 4. **通信阶段**:客户端和服务端现在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套接字使用`read()`和`write()`函数进行数据交换。 5. **关闭连接**:通信完成后,双方都应调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释放资源。 在IPv4中,套接字地址结构`sockaddr_in`定义了地址和端口信息。它包括: - `sin_len`: 结构体的长度,一般在使用时不需要设置,编译器会自动计算。 - `sin_family`: 地址家族,对于IPv4,应设置为`AF_INET`。 - `sin_port`: 使用网络字节顺序的端口号。 - `sin_addr`: 存储IPv4地址的部分,通常用`inet_aton()`或`inet_pton()`函数转换IP字符串。 - `sin_zero`: 未使用,通常填充为0。 通用的套接字地址结构`sockaddr`是所有地址类型的父结构,包含一个长度字段和家族字段,用于容纳不同类型的网络地址。 理解`write`函数以及套接字的工作原理是进行TCP/IP网络编程的基础,这对于开发跨平台的网络应用至关重要。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概念和技术,开发者可以构建出高效、可靠的网络服务和客户端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