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行包全程信息追踪系统设计与追踪流程探讨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8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209KB PDF 举报
"铁路行包运输全程信息追踪系统研究 (2000年),作者:梁峰、刘军、杜鹏,发表于《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6月,第24卷第3期。文章讨论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关系,提出了行包全程追踪模型,设计了信息追踪支撑平台的架构,并详细分析了行包追踪流程。关键词包括铁路旅客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全程追踪。" 在2000年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梁峰、刘军和杜鹏关注的是铁路行包运输中的全程信息追踪系统。他们从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作用出发,指出在铁路行包运输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现有的行包计算机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以及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导致行包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和追踪,这对于提高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造成了障碍。 文章的核心在于提出了一种行包全程追踪模型,这个模型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行包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监控和追踪。这种追踪系统对于提高铁路行包运输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实时更新行包的位置信息,便于调度和客户查询,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丢失或延误的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设计了行包全程信息追踪支撑平台的基本结构。这个平台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收集来自各个车站和运输节点的行包信息;数据处理和存储模块,负责整合和存储这些信息;以及信息传输模块,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各节点间的信息交换。此外,平台还可能涉及用户界面,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查询和管理。 文章最后,作者对行包全程追踪系统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了探讨。这个流程可能包括行包的接收、登记、装载、运输、卸载和交付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信息记录和更新,以确保全程追踪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行包的动态监控,从而提升铁路行包运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篇论文对当时铁路行包运输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即建立一个全面的行包追踪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这一研究对于当时的铁路运输行业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也为后续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