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解译:定性分析与地球曲率影响

需积分: 24 4 下载量 10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8.17MB PPT 举报
"地球曲率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影响以及人类视觉要素在遥感图像分析中的作用" 遥感图像解译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获取地表信息。在第三讲中,主要探讨了地球曲率对遥感图像的影响以及人类视觉在解译过程中的角色。 地球曲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在处理大范围遥感图像时。由于地球是球形的,因此在拍摄遥感图像时,图像上的像点会因地球曲率而产生位移。这种位移类似于地形起伏造成的像点位移。通过将地球曲率引起的位移Δh视为一种系统的地形起伏,我们可以利用像点位移公式来估算并校正这种影响,确保遥感图像的几何精度。几何校正是遥感图像处理的关键步骤,它有助于提高图像的空间准确性,使解译结果更可靠。 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理解人类视觉要素至关重要。人眼的构造和功能直接影响我们对图像的解读。人眼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眼角膜、巩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晶状体和视网膜。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锥状体和杆状体。锥状体主要负责昼间视觉,对颜色敏感,能分辨图像细节;而杆状体则在夜间视觉中起主导作用,对低光照环境下的图像轮廓敏感,但不具有色彩感知能力。这两种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并不均匀,锥状体集中在中央凹(黄斑区),提供高分辨率的视觉,而杆状体则广泛分布于视网膜表面。 人类视觉对亮度的适应性和鉴别力也是遥感图像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人眼对亮度的适应范围非常广,从极暗到极亮的环境中都能调整自身的敏感度。根据费克纳法则,主观亮度与刺激强度成对数关系,这意味着人眼在不同亮度环境下对光强度变化的辨别能力是相对一致的。然而,人眼不能同时处理所有亮度级别,而是通过改变灵敏度在不同级别之间转换。韦伯实验揭示了在特定适应级别下,人眼对光强度变化的辨别能力,并引入了韦伯比来衡量这种辨别力。 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理解这些视觉特性有助于优化图像显示,比如通过彩色模型和彩色变换来增强图像特征,使得人眼更容易识别目标。图像融合可以结合多光谱或多源数据,提高信息的综合性和解析度。此外,遥感数据的校正,包括地球曲率校正、辐射校正等,确保了数据的质量,进一步支持了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和自动分类。 遥感图像解译涉及多个层面,从地球物理因素如地球曲率的校正,到人类视觉心理学的应用,都是为了提高图像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评估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