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上变频组件设计与测试
需积分: 9 1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226KB PDF 举报
"毫米波上变频器的设计和测试,作者徐荧,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该组件将15GHz的本振信号倍频至30GHz,并与5GHz的本振信号上变频至35GHz,输出功率达15dBm,1dB压缩点为10dBm,本振隔离度超过30dB,幅频特性在250MHz带宽内小于0.1dBm的波动。"
本文深入探讨了毫米波上变频器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特别是在当前通信领域对高频谱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毫米波通信因其广泛的频谱资源和高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直接生成毫米波信号的技术挑战促使研究人员发展上变频器技术,它能将中频信号转换到毫米波频段。
上变频器的核心包括本振倍频源和上变频器两部分。本振信号首先通过一个由GaAs PHEMT(磷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组成的倍频器,实现频率从15GHz提升至30GHz,并进行放大。接着,这个高频本振信号与另一个5GHz的本振信号在GaAs双平衡二极管中进行混频,产生35GHz的上变频信号。这个信号随后经过选频网络过滤,确保所需的频率成分得到保留,同时降低不需要的干扰和噪声。最终,经过低噪声放大器的进一步放大,信号通过8mm矩形波导输出。
在性能指标方面,该上变频器在小信号输入时,1dB压缩点的输出功率达到了10dB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线性性能。此外,250MHz的带宽内,幅频特性保持在0.1dBm的稳定范围,这意味着在整个频率范围内,信号的幅度变化非常小,保证了信号质量的一致性。本振隔离度超过30dB,确保了输入本振信号不会对输出信号造成干扰,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论文还提到了设计中的关键组件,如低噪声放大器,它们在不同阶段分别负责提升本振信号的功率和放大输出信号。为了满足本振信号的功率需求,第一级、第三级和第七级均配置了低噪声放大器,以确保足够的泵浦功率。最后一级放大器则需要具备较高的1dB压缩点,以提供足够的RF输出功率,考虑到对脊鳍线过渡的插入损耗,确保最终输出功率满足设计要求。
这篇论文详细介绍了毫米波上变频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结果,为毫米波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优化组件性能,实现了高效、稳定的上变频过程,有助于推动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2019-08-14 上传
2020-04-18 上传
2019-08-24 上传
2019-08-21 上传
2022-11-27 上传
2019-08-22 上传
2019-10-23 上传
140 浏览量
2019-11-15 上传
weixin_39840387
- 粉丝: 790
- 资源: 3万+
最新资源
- C语言数组操作:高度检查器编程实践
- 基于Swift开发的嘉定单车LBS iOS应用项目解析
- 钗头凤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分析报告
- 分布式数据库特训营全套教程资料
- JavaScript开发者Robert Bindar的博客平台
- MATLAB投影寻踪代码教程及文件解压缩指南
- HTML5拖放实现的RPSLS游戏教程
- HT://Dig引擎接口,Ampoliros开源模块应用
- 全面探测服务器性能与PHP环境的iprober PHP探针v0.024
- 新版提醒应用v2:基于MongoDB的数据存储
- 《我的世界》东方大陆1.12.2材质包深度体验
- Hypercore Promisifier: JavaScript中的回调转换为Promise包装器
- 探索开源项目Artifice:Slyme脚本与技巧游戏
- Matlab机器人学习代码解析与笔记分享
- 查尔默斯大学计算物理作业HP2解析
- GitHub问题管理新工具:GIRA-crx插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