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Zigbee与无线传感网解析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2.3MB PPT 举报
"自由空间损耗-1物联网与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本课程主要关注物联网中的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自由空间损耗的概念及其在无线传感网中的应用。无线传感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连接传感器节点,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课程的前导课程包括物联网导论、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以及传感器技术,旨在为学生建立必要的基础知识。 课程共40学时加10学时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网协议原理,特别是Zigbee技术及其Z-stack协议栈的编程。此外,课程还会涵盖其他物联网无线接入技术,如IB-NOT、LoRa、蓝牙、Wi-Fi等,以便学生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30%的平时成绩(上课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和70%的期末闭卷(或开卷)考试,重点在于评估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能力。 在无线通信的讨论中,课程涵盖了两种通信方式: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有线通信通过物理介质传输信号,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而无线通信依赖电磁波进行信号传输。无线通信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趋肤效应,即交流电在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较大,导致交流电的有效电阻增加。 无线通信的衰减特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在自由空间传播条件下。自由空间损耗公式(FSL)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损耗按照对数规律增加。例如,如果20公里处的损耗是100dB,那么40公里处的损耗将是106dB。这强调了无线通信的距离挑战,尤其是对于需要长距离传输的应用。 课程还涉及不同频率对无线通信的影响。低频通信通常使用双绞线,高频则采用同轴线。无线通信的优点包括较低的投资成本和便捷性,但同时也存在信号不稳定、易受干扰以及频谱资源有限的缺点。 最后,课程提到了波长和频率对无线通信特性的影响。长波长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衍射和干涉特性,而高频信号具有更高的能量,更易于展现粒子性。这些概念是理解无线通信基础的关键。 该课程旨在深入探讨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与物联网相关的无线传感网,帮助学生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实际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和实现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并理解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