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势场法:解决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高效策略

需积分: 16 2 下载量 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1.69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混合势场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这一主题,针对当前移动机器人在路径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人工势场法作为传统的路径规划策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色,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易形成局部极小值点,导致机器人无法顺利到达目标,特别是在障碍物附近,机器人可能会被困。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混合势场法。首先,他们分析了人工势场法的不足,揭示了局部极小值点产生的原因,即由于势场函数设计可能导致机器人在某些区域内陷入停滞。为了解决障碍物附近的目标可达性问题,他们引入了斥力因子,增强了机器人对障碍物的避开能力,确保机器人能有效地接近并到达目标点。 然而,单纯依靠势场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振荡和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因此,作者提出了混合势场法,它结合了势场法的优点和可视图法的全局视野。通过这种方法,机器人能够在路径规划过程中更好地避免局部极小值区域,并减少振荡现象,从而实现更稳定的运动路径。 实验部分,混合势场法被应用到室内移动机器人的实际路径规划中,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和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路径规划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导航性能,确保了机器人能够安全、准确地执行任务。 此外,论文还列出了作者团队的构成,包括王梅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学、机器视觉及伺服控制)、王叶婷硕士研究生(专注于机器人路径规划)、屠大维博导(在机器视觉及伺服控制等领域有深厚造诣)、江济良博士(研究领域涵盖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以及张国栋硕士研究生(人机交互和人机智能方向的研究者)。他们的合作体现了跨学科的优势,共同推动了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领域的进步。 这篇论文通过对混合势场法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为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能进一步优化算法细节,以适应更多元化和动态的机器人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