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率因子的秘密:异像、非对称效应与主动投资策略

1 下载量 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2 收藏 1.68MB PDF 举报
波动率因子的逻辑与非对称使用是因子选股策略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是东方证券发布的第五十四期因子选股系列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波动率因子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在选择股票时可能带来的非对称效应。 首先,报告指出波动率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上的负面筛选指标,因为它反映了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较高的波动率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然而,当对波动率因子进行细分分析时,发现并非所有低波动率股票都能带来超额收益。实际上,波动率最低的股票组别长期来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超额回报,这暗示着波动率因子在多空两端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基于海外关于波动率异象的研究,通过考察分析师偏好、基金偏好以及投资者的投机行为等因素,得出结论:在A股市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即所谓的“彩票偏好”,是造成波动率异象的主要驱动力。这种投机行为也反映在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选择上,导致了波动率的异常效应。 报告还揭示了波动率的套利非对称性特征。在优质股群体中,高波动度的股票在后续的一个月里通常会有正向的超额收益,而低波动度股票则相反,超额收益为负。在劣质股中,低波动股票的表现优于高波动股票,这一现象共同解释了为何总体上波动率被视作负面筛选因子。基于这个特性,作者建议构建波动率正向的主动量化组合,比如使用高波动权重,这相较于传统的低波动或低波动倒数加权组合,可以实现年化收益率的提升,如2%至3%。 构建的波动率正向的中证500全市场增强组合,相较于常规的波动率负向加权组合,不仅年化收益提升2%,而且信息比(衡量投资组合预期收益与风险的关系)更高,达到0.4。截至3月底,这些创新组合已经跑赢了常规组合5%至10%,显示出其在实际投资中的有效性。从组合风格上看,优质股加上高波动策略,显示出了更强的动量、波动性和确定性特征。 总结来说,波动率因子在投资中不仅具有整体上的负向效应,其非对称性特性还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应结合市场环境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灵活运用波动率因子来优化投资组合,并注意潜在的投机行为对波动率影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