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地址计算与编译过程解析

需积分: 47 2 下载量 1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地址计算变量部分-编译原理课件" 在编译原理中,地址计算涉及到了如何处理和计算程序中的变量地址。这个课件主要讲解了如何处理表达式中涉及变量地址的部分,特别是针对数组元素引用的语法规则以及编译器的工作流程。 在表达式"((i1*n2+i2)*n3+i3)*n4+…"中,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复合运算,用于计算某个变量的地址。这种表达式的计算可以通过递归公式来实现,如e1=i1,然后e2=e1*n2+i2,e3=e2*n3+i3,以此类推,直到计算出最终的em,其中em=em-1*nm+im,这里的n2, n3, ..., nm和i2, i3, ..., im是计算过程中的系数和偏移量。 对于引用数组元素的文法,原始的表示方式可能带来处理上的复杂性,因此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文法如下: L → Elist] | id Elist → Elist,E | id[E 这个改写使得解析数组元素更加方便,Elist表示可以包含多个逗号分隔的元素,L则表示整个数组引用,可能是id(数组名)后面跟着一个Elist(下标表达式列表)。 编译原理是一门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和构建编译器的学科。课程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1. 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包括前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后端(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2. 高级语言及其语法描述:研究如何描述和理解编程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3. 词法分析器:将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有意义的符号(token)。 4. 语法分析技术: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或其他文法模型来解析源代码的结构。 5. 语法制导翻译:通过语法规则来指导翻译过程,生成中间代码。 6. 存储分配:在程序运行时如何有效地管理内存。 7. 代码优化:改进生成的目标代码,使其运行更高效。 8. 目标代码生成: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可执行的指令。 教学设计上,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课程设计为一个应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拓展课堂学习,并强调精讲多练,确保学生能够前后关联地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知识。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如何将高级语言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形式,理解编译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和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