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粒子群聚类算法:解决K-means问题

需积分: 12 4 下载量 1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1.02MB PDF 举报
"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粒子群的聚类算法,旨在解决K-means算法在处理聚类时对初始中心敏感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通过结合密度和最大最小距离法确定初始聚类中心,以及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该算法提高了聚类的准确性和收敛性能。在样本集的属性规范化处理后,使用凹函数递减的惯性权重计算相异度矩阵,并引入群体适应度方差以优化混合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聚类算法领域的一个创新点,即一种改进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聚类方法。传统的K-means算法在聚类任务中存在着两个显著的问题:一是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非常敏感,不同的初始值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聚类结果;二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无法保证找到全局最优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K-means相结合。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受到鸟类群飞行为启发的全局优化算法,它具有较强的全局寻优能力,可以有效地跳出局部最优。在该改进算法中,首先采用基于密度和最大最小距离法来确定聚类中心,这有助于找到更合理的初始聚类状态,降低了对初始值的依赖。然后,通过规范化样本集的各个维度属性,确保了不同特征之间的可比性,进一步增强了算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算法采用了凹函数递减的惯性权重,这种策略可以动态调整粒子的移动速度,使得在初期阶段探索范围广泛,而在后期阶段能够更快地收敛到最优解。同时,计算相异度矩阵是聚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它反映了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通过这种方式,算法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数据类别。 此外,引入群体适应度方差的概念,是对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进一步优化。群体适应度方差能够衡量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有助于防止算法过早收敛,保持种群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算法的搜索能力和最终的聚类质量。 在实际应用和实验验证中,这种改进的算法显示出了较高的准确率和更好的收敛性能,这表明它在处理复杂聚类问题时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这样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可以用于改进其他基于K-means的聚类方法,提升聚类效果,特别是在面对大规模、高维度数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