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8086微处理器结构:从编程结构到奔腾发展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2 收藏 3.79MB PDF 举报
在"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章 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pdf"中,该章节深入探讨了微处理器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首先,章节从16位微处理器8086开始,介绍了其编程结构,强调了这种编程结构与CPU内部实际硬件的不同。8086的编程结构包括总线接口部件(BIU)和执行部件(EU),其中BIU负责与内存和I/O端口的数据传输,而EU则处理指令的获取、解析和执行。 8086的具体配置包括4个16位段地址寄存器,如代码段寄存器(CS)、数据段寄存器(DS)、堆栈段寄存器(SS)和扩展段寄存器(ES),这些寄存器用于管理内存分段,提供灵活的地址空间。此外,还有16位指令指针寄存器(IP),用于指示程序执行的下一个指令位置。 从80286到奔腾CPU的演变也进行了介绍,每个后续版本都对其基本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性能和功能。例如,80286的CPU在基本结构上增加了处理能力,而80386引入了保护模式,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80486在指令集上有所扩展,而PentiumCPU则是向32位运算和多媒体处理迈进的重要一步。 学习这章的目标涵盖了微处理器内部编程结构的理解,如指令流队列和数据传输机制;掌握微处理器引脚信号的功能及其工作模式,这对于理解微处理器如何与外部设备交互至关重要;以及了解微处理器操作的时序规则,这对于编写高效和兼容的程序代码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学习和实践,书中推荐了8086、80386和PentiumCPU的芯片数据手册作为补充参考资源,同时建议读者通过在线平台如www.21ic.com和www.intel.com查找更多芯片资料。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读者可以对微处理器的底层运作有更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计算机系统架构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