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块体运动特征研究: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应用

需积分: 5 1 下载量 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1.11MB PDF 举报
"该文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模型探讨了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块体的运动特征,深入研究了块体的运动趋势和内部形变,揭示了该区域地壳形变受印度板块俯冲挤压和青藏高原物质东移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可以区分整体刚性旋转和内部弹性形变,精确描述地壳运动趋势和应变场特征。研究表明,巴彦喀拉块体在欧亚框架下的旋转欧拉矢量、块体东部的南北向速率变化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挤压特征等重要信息。" 这篇论文详细讨论了地质力学中的块体刚性运动理论和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应用。块体刚性运动是指地壳中的大块岩石在相对运动时保持形状不变,而最小二乘配置模型是用于处理这类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它能有效地处理观测点和推估点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准确的形变场。 论文首先介绍了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原理和构建方法。这一模型通过建立推估点与观测点间的协方差矩阵,可以有效地区分块体的整体刚性旋转和内部的局部弹性形变。这样,即使在观测点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也能减少其对形变场描述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描绘出区域地壳运动的趋势和应变场特征。 研究聚焦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巴彦喀拉块体,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受到了印度板块的俯冲挤压和青藏高原物质向东移动的双重影响。通过应用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论文得出了巴彦喀拉块体在欧亚板块上的旋转欧拉矢量,这表明块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还发现,块体东部的北向速率呈现逐渐减小,而东向速率逐渐增大的现象,这可能是地壳响应构造应力调整的结果。 此外,论文还特别关注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变率和面膨胀率,指出该断裂带前的地壳挤压特征并不显著,暗示了其逆冲特性可能不是通过上地壳缩短实现,而是下地壳的低速体作用导致的。这为理解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地壳变形的动力学机制,并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性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地质灾害预测和板块构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