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种发芽率预测:多尺度小波变换结合灰色神经网络的红外热模型

0 下载量 11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7 收藏 2.22MB PDF 举报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和灰色神经网络的稻种发芽率红外热预测模型,旨在实现稻种发芽率的快速无损检测,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分析不同发芽率稻种的胚芽部位数据,发现第3层细节信号(d3)对模型预测最重要。模型使用了96组数据进行校正,48组进行预测,对比了PLS、BP神经网络、RBFNN和GNN等方法,结果显示灰色神经网络(GNN)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具有高相关性和低误差。" 在信息技术领域,这篇研究涉及了多个关键知识点: 1. **多尺度小波变换**:小波变换是一种数学工具,用于分析信号或图像的局部特征。在多尺度小波变换中,信号被分解成多个尺度(层次)的逼近信号和细节信号。本研究中,第3层细节信号(d3)被识别为对稻种发芽率预测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2. **稻种发芽率的红外热测量**: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非接触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分布,从而揭示稻种的生理状态。研究中,这种技术用于监测稻种发芽过程中发生的温度变化,以预测其发芽率。 3. **灰色神经网络(GNN)**:灰色系统理论结合了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适用于处理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数据。GNN在本研究中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其表现优于其他神经网络模型,如偏最小二乘(PLS)、反向传播(BP)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 4. **无损检测**: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评估其内部特性的方法。在这里,它意味着可以快速预测稻种的发芽率,而无需进行传统的耗时实验。 5. **数据预处理与模型训练**:研究中,数据被随机划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这是机器学习中常见的做法,用于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校正集用于训练模型,预测集用于测试模型的性能。 6. **性能指标**:评价模型性能的关键指标包括相关系数(如RC和RP)和标准偏差(如SEC和SEP)。高的相关系数表示预测结果与实际值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小的标准偏差则意味着预测误差较小。 这项研究通过整合多尺度小波变换和灰色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创新的稻种发芽率预测模型,它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农业生产和种子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