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天线性能研究:433MHz下的通信解决方案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31 收藏 279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将介入式心脏支架作为天线用于感知式介入心脏支架系统的性能分析。通过对心脏支架进行通信天线的设计,研究人员利用CST软件进行仿真,研究了天线在自由空间和人体模型中的性能,包括反射损耗S11曲线和辐射方向图。实验证实,该支架天线在433 MHz频率下表现优秀,满足系统通信需求,为冠心病的便携式再狭窄诊断提供了创新技术方案。" 本文深入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冠状动脉再狭窄诊断技术,它基于感知式介入心脏支架系统,其中心脏支架扮演着天线的角色。传统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如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虽然有效,但再狭窄问题仍然存在,且监测手段有限。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集成有射频收发模块和微纳生物传感器的支架系统,通过天线实时传输生理指标。 在天线设计上,选取了垠艺DSS3023支架,直径3mm,长度23mm,考虑了人体胸腔组织的电磁特性。使用CST软件进行电磁仿真,分析了天线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S11曲线反映了天线的反射损耗,辐射方向图则揭示了信号的传播方向。实测结果显示,心脏支架天线在433 MHz频率下具有良好的谐振特性,与仿真结果相符,表明该频率适合用于数据和能量的传输。 心脏支架作为天线的工作原理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通信频段,确保在体内环境下能够有效地发送和接收信号。2009年,普渡大学的研究为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但他们使用的2.4 GHz和3.7 GHz频段导致了较大的信道损耗。相比之下,本文提出的433 MHz频段降低了系统损耗,有利于实现更高效、小型化的电路系统。 此外,心脏支架天线的设计不仅要考虑通信性能,还需兼顾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通过磷酸盐缓冲液和猪肉组织样品的实测,验证了天线在生物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兼容性。这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总结来说,将介入式心脏支架转化为天线的创新理念,结合微纳传感器技术,有望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一种实时、便携的再狭窄监测手段,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和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优化天线设计,提高通信效率,以及探索更完善的生物兼容材料,以实现更安全、高效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