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山体危岩类型与变形机制探讨

0 下载量 2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958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震后山体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变形机理,作者张斌权通过对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了地震烈度、地形高程、岩性和原有结构面对危岩体分布的影响。地震烈度越高,山体的变形破裂越严重,分布区域呈现椭球形衰减,与龙门山断裂带关联。危岩体类型包括裂开错动型、震裂未动型和崩塌后推型,这些类型的划分基于裂缝的变形特性。 地震荷载作用下,山体裂缝的产生和扩展主要由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引起,这两类波的能量传递使得山体内部结构受到破坏。此外,暴雨对震裂危岩体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后缘裂缝充水达到临界值时,水压力会导致裂缝扩大,从而威胁到危岩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崩塌的风险。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地震后的山体易发生松动和崩塌,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大量新的震后危岩体形成,这对当地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和分析这些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和变形机理,对于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为地震区危岩崩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核心内容围绕地震对山体造成的破坏,特别是危岩体的分布特点、类型划分以及其在地震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下的变形过程,这对于地震风险评估和灾害管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