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历史:从B语言到ANSI C标准的发展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4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5.67MB PPT 举报
C语言,作为一种广泛流行的高级编程语言,起源于1970年代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最初是基于B语言发展而来的。B语言虽然简洁且与硬件紧密相连,但由于过于简单和缺乏数据类型管理,催生了C语言的设计。D.M. Ritchie在1973年改进了B语言,设计出C语言,用于优化UNIX操作系统,特别是第五版,这使得C语言开始崭露头角。 随着1975年UNIX第六版的发布,C语言的优势日益明显,吸引了更多的关注。随后,1977年的《可移植C语言编译程序》进一步推动了C语言在不同计算机平台上的应用,C语言和UNIX的发展相互促进。1978年,Kernighan和Ritchie合作撰写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出版,成为了C语言的标准参考书籍,此后C语言被移植到各类计算机上,逐渐独立于UNIX和PDP,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之一。 1983年,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根据当时各种C语言版本的发展情况,发布了ANSI C标准,这一标准极大地扩展了C语言的功能和语法。1988年,K&R根据ANSI C进行了修订,而ANSI在1987年和1990年分别推出了87ANSIC和最终的ISO标准C(ISO 9899—1990)。这些标准的发布确保了C语言的统一性和可移植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语言的标准不断发展,不同编译器可能会存在细微的差异,因为它们可能支持特定版本或扩展特性。因此,学习和使用C语言时,理解所使用的编译器的特性和文档至关重要。本书主要依据ANSI C进行讲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读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编译环境进行适配。 在谭浩强的C语言第三版中,章节“图中没有一条从入口到出口的路径通过A框”可能涉及流程控制和算法分析的内容,强调了避免程序中的死循环,这是C语言编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死循环指的是程序执行过程中无法自行终止的循环,如果没有正确设计,可能导致程序无法正常结束,是程序设计中需要避免的错误。理解如何设置条件和跳出循环结构是C程序员的基本技能。在这个章节里,读者会学到如何检查循环条件,确保程序逻辑的正确性,以及如何通过break和continue语句来控制循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