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课件:调整增广权矢量规则详解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14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4.74M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模式识别课程的课件,主要讨论了调整增广权矢量的规则以及模式识别过程中的相关算法。内容引用自Sergios Theodoridis和K. Koutroumbas的《Pattern Recognition》一书,涉及矩阵的迹、聚类中心的确定以及判别函数等概念。" 在模式识别中,调整增广权矢量的规则对于构建有效的分类系统至关重要。这些规则通常用于优化分类器的性能,确保数据能够被准确地分配到各个类别中。根据提供的描述,调整规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如果一个模式属于当前的类并且其与该类的中心接近,那么这个模式的增广权矢量可能会保持不变或者进行微调,以强化其在该类内的归属感。 2. 如果一个模式与现有的类中心距离较远,但更接近另一个类的中心,那么相应的增广权矢量可能会被调整,以推动该模式向正确的类别转移。 3. 当存在多个类别的决策边界模糊,且一个模式同时接近两个或更多类的边界时,增广权矢量可能需要复杂地调整,以平衡不同类别的影响,确保最终分类的准确性。 此外,描述中还提到了一个迭代过程,当k小于预设的最大类别数N时,会持续调整和优化增广权矢量。如果k增加到N且所有模式都能被正确分类,则迭代结束。否则,系统将重置k为1,继续寻找更好的分类解决方案。 在模式识别的流程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分类前的特征提取: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特征向量,以便后续处理。 - 特征空间的划分:基于特征向量,将数据分布划分为不同的子区域。 - 寻求子区域的界面:确定类别之间的边界,这涉及到增广权矢量的调整。 - 判别函数的构造: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判别函数来区分不同类别。 - 参数的确定:通过训练数据,学习和优化判别函数的参数,比如增广权矢量。 - 应用判别函数:将待识别的新模式的特征矢量输入判别函数,根据输出结果决定其所属类别。 这里提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Fish判别法,适用于一次准则函数及梯度下降法,可以扩展到多类问题。另一种是感知器训练算法,特别适用于没有不确定区域的多类问题。 这个课件深入探讨了模式识别中的核心算法和优化策略,对于理解和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具有很高的价值。